“不要为敏感感到羞耻,它是一种天赋”
1
大家好,我是云宇。
前几天朋友小A找我聊天,问我另一个朋友小B是不是不太喜欢她。
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小A每次给小B发消息,小B总是过很久才回复,或者索性不回复。
但这期间,她却看到小B在别的群说话,还在朋友圈给其他人点赞。
这时,小B也发来消息——一张和小A聊天的截图和一个问号。
原来小A在第N次等不到回复后,终于下决定给小B发了一长段话,大意是:
如果你对我有意见或是不喜欢我可以直说,如果我有做得不好的地方也可以直接和我沟通,但不回微信真的让我很难受。这么多年的友情,我不想不明就里地失去一个好朋友,希望能找个时间和你开诚布公聊聊......
小B说收到这样一条长篇大论她都懵了,她从来没有不喜欢小A,甚至一直把小A当很好的朋友,不知道为什么会让她有这样的误会。
至于不回微信,她更是大喊冤枉,表示自己只是神经大条,有时候看了消息一转头做别的事就忘了回复,有时候各种群信息太多,她只能先挑着重要的工作群回复,到了晚上才有时间刷刷手机,看看私人消息。
最终,我给她俩拉了个和解群,两人互相解释道歉,以小B请我和小A大吃一顿作为大团圆的结局。
2
我当然相信小B不是故意不回消息,成年人的世界有很多琐碎,并不是所有人都围着手机转;
但同时我更理解小A的敏感,因为这也是我的日常。
给人发微信,哪怕只是一句话也要斟酌半天;
对方不回复,会觉得自己哪里说错话;
对方回复过于简单,又觉得是不是自己说的话让对方不开心......
和别人聊天,总能敏锐感觉到对方的情绪变化,进而自我怀疑是不是自己的表达有问题,说的话会不会让对方误会。
在我当下居住的数字游民社区里,有一面留言墙,上面有来自天南海北住客的留言。其中有一句是“欢迎光临”,但“迎”字多了一竖,成了个错别字。
每次经过留言墙时我都有帮忙改一改的冲动,但内心又会经历各种纠结:
“擅自帮别人改错别字会不会不太礼貌?”
“尊重他人的错别字会不会也是这个社区自由文化的一部分?”
“改了错别字会不会让人觉得我很自以为是?”
......
是的,看似不动声色经过留言墙的我,其实每天都给自己安排了丰富且精彩的内心戏。
3
《你并非一无所有》一书中说:“敏感的人其实很惨的,光是活着,每天都要受一千种细小的折磨,因为有太多日常小事情会让敏感的人感到孤独、担心和不自在。你永远都不知道情绪的下一个波浪来自哪里。”
但书中也说:“不要为敏感感到羞耻,它是一种天赋。”
高敏感人群有更强的共情力和同理心。
昨天刚好旁听了一位播主做播客的经验分享,她的播客内容是采访毕业一年后裸辞的年轻人,并从对话中挖掘对方如何在人生这一阶段找回自我并缓解焦虑的故事。
当问及如何进行采访时,她说自己作为高敏感i人,好像确实会比其他人更能抓住受访人的内心波动并追加提问,从而得到连受访人自己都不曾察觉的内心变化。
甚至曾有受访人对她说,多亏了这次采访,才让自己知道原来当时还有这样的情绪转变。
高敏感人群有更敏锐的洞察力和感知力。
郭德纲曾有一段关于“教育孩子”的采访,说他们家族有“小性儿”基因,一句不要紧的话,别人听了无所谓,但他们家人听了会觉得很受伤害。在郭麒麟很小的时候,他就发现了这个遗传特征。
于是他从小就对郭麒麟特别严厉,就是为了历练他的定力。
说实话,一个家里连房间都不给儿子留的爸爸,我不认为他有多爱郭麒麟,但郭麒麟似乎确实有着比常人更多的敏感和细腻。
有一次他参加《向往的生活》录制,同为嘉宾的周迅不吝对他的喜爱之情,并聊到了之前与自己有过合作且同样出自德云社的岳云鹏。
这时黄磊突然插话,说了一句:“岳岳能吃苦。”
换做一般人,可能只觉得是长辈单纯在夸另一位大家都认识的晚辈。但郭麒麟瞬间就嗅到了不一样的味道,回了一句:“黄老师拿话点我。”并在黄磊表示没那个意思后,立刻接了一句“我心脏”。
对郭麒麟来说,因为高敏感而练就的高情商,是他在复杂娱乐圈的一件武器。
高敏感人群有更强大的创造力。
美国心理学家Elaine Aron认为,高敏感人群拥有一种特殊的神经系统,可以更深入地感知、处理内部与外部信息。仅仅是很轻微的刺激,就能让他们的大脑活跃起来。
因此高敏感人群拥有更丰富的创造力、想象力和更丰富的内心世界。
高敏感是烦恼、是痛苦,同时也是天赋、是礼物。请利用自己的高敏感创造能量,而非身陷自我怀疑的深渊。
如果一定要给高敏感人群一个建议,我的建议是:多关注自己,少在意别人。
以上。
知乎上这个问题,每个人都在寻找答案
听完这期博客,我开始理解东亚父母
5个学习技能的靠谱途径,适合收入不高的普通女生
作者介绍:
云宇,努力靠码字养活自己的自媒体人,用文字分享成长与经验。